
期刊简介
《右江医学》杂志创刊于1972年,国家卫生部原部长陈敏章题写刊名。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主管,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主办。刊号:ISSN 1003-1383,CN 45-1126/R,刊物为《中国期刊网》、《中国学术期刊(光盘版)》全文收录,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》、《中国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-CMCC》等来源期刊。“万方数据-数字化期刊群”全文上网《中国核心期刊(遴选)数据库》收录。栏目有论著与临床报道、文献综述、预防医学、祖国医学、卫生管理、医学教育、经验介绍、病案讨论、误诊分析、病例报告、临床护理等,以面向基层人员、报道地方医药、突出实用技术为特点。
黑素瘤
时间:2024-12-05 14:44:01
源于皮肤,粘膜,眼和中枢神经系统色素沉着区域的黑素细胞的恶性肿瘤。
每年国有25000个恶性黑素瘤新增病例,死亡约6000人。发病率在急速上升。日光照射是危险因素,同样危险因素还包括家族史,发生恶性斑痣,较大的先天性黑素细胞痣和发育不良性痣综合征。黑人少见。
多数恶性黑素瘤均起源于正常皮肤的黑素细胞,约40%~50%发生于色素痣(参见第125节痣和发育不良性痣)。恶性黑素瘤在儿童中很少见,但可源于出生即有的非常巨大的色素痣。晕痣通常会自行消失但在极少数病例会成为黑素瘤。虽然怀孕期易罹患黑素瘤,但妊娠并不增加色素痣恶变为黑素瘤的可能性。在怀孕期间,痣的形状和大小常有变化。以下危险信号提示色素痣恶变:大小改变,颜色改变,变红,变白,变蓝,特别是色素沉着区向周围正常皮肤扩散;表面特征改变,质地形状的改变;尤其是痣周围皮肤出现炎症反应,可能有出血,溃疡,瘙痒或疼痛等表现。
恶性黑素瘤在大小,形状和颜色(通常色素沉着)及局部侵袭和远处转移的倾向方面均有不同。该肿瘤扩散迅速,可在诊断数月后死亡。早期,非常表浅的病损5年治愈率可为100%。所以治愈率取决于早期诊断,早期治疗。
病因
1.痣细胞痣恶变:
现在认为皮肤黑色素瘤虽与痣细胞痣有关,但非完全如此。黑色素瘤细胞来源于皮内型真皮内痣细胞而非所谓交界型痣细胞。掌、跖部黑色素瘤大多与痣细胞痣无关。因此,有人认为黑色素瘤不完全与痣细胞痣有关。
但任何痣包括色素性皮损,当突然发生增长加速,色素增深或变浅,周围出现不规则的色素晕,或色素脱失晕,发痒、刺痛、表面出现鳞屑、分泌、结痂、破溃、出血、脱毛,近旁出现卫星结节,或出现不明原因的区域淋巴结增大时,都应考虑是开始恶变的指征,需要严加注意。
2.紫外线辐射:
反复照射290~320 nm波长的紫外线不仅可导致黑素细胞数量的增加,且可引起其质的变化。
黑色素瘤的发病率与阳光特别是紫外线的照射有关。
有人认为恶性雀斑样痣型黑色素瘤与阳光的直接照射有关,非曝光部位的结节型黑色素瘤则可能因日光作用,曝光区皮肤释放一种物质进入血中(日光循环因子),作用于非曝光部位皮肤的黑色素细胞所致。
3.种族:
白种人比有色人种的黑色素瘤发病率高。美国白种人的发病率每年可高达42/10万,而黑种人每年仅为0.8/10万。
4.遗传:
患者家族成员中易患该病。Anderson(1971)报道22个家族中有74例患者。也有报道同卵双生患者。家族性患者的发病年龄较一般早10年左右。某些遗传性皮肤病如着色性干皮病患者50%可发生该病。
5.外伤与刺激:
该病常发生于头皮、手掌、足底等经常遭受摩擦部位,不少年轻女性患者常有多年前“点痣”史。有人统计10%~60%患者有外伤史,包括压伤、刺伤、钝器伤、拔甲、烧伤或X线照射等。
6.病毒感染:
有人在田鼠和人的黑色素瘤细胞中发现病毒样颗粒。
7.免疫反应:
该病多见于老年人,随年龄增长而发病率增加。另外,可有自行消退现象,说明该病的发生与患者机体免疫反应有一定关系。